中秋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之一,根据史籍记载,“中秋”一词最早出现在《周礼》一书中。到魏晋时,有“谕尚书镇牛淆,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”的记载。中秋节又称月光诞、拜月节,月亮节,有嫦娥奔月,吴刚伐桂,玉兔捣药之类的美好神话故事流传。中秋节也是阖家团圆,喜庆丰收的节日。“秋”字的解释是:“庄稼成熟曰秋”。八月中秋,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,农民为了庆祝丰收,表达喜悦的心情,就以“中秋”这天作为节日。
今年中秋节假期与国庆假期相连,正是人们外出旅游购物、品尝美食的时节,也是气候逐渐变冷,呼吸、消化系统疾病高发的季节,下面就跟大家聊一聊养生的小知识。 一、早卧早起、养足精神 《黄帝内经》中:“秋三月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。”秋季易犯“秋乏”,人容易感到精神不振,疲倦乏力,因此要保持充足规律的睡眠,早睡早起,顺应阳气收敛。 二、春捂秋冻、因人而异 中秋时节穿衣,有些人相信“春捂秋冻”的说法,不可否认,在秋天让自己秋冻一下,能够适应秋天气候的转变,让身体不断适应寒冷的空气。但是,秋冻并不适合每一个人,对于一些体质较差、肠胃不好的人群来说就不适宜,而要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,谨防生病。 三、运动舒缓、调节情绪 中秋时节的运动,可进行适量慢节奏的户外运动,比如登高望远、慢跑、打太极等方式安宁神志,舒畅心情,切勿大汗淋漓,防止寒气入体,引发疾病。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,秋季属金,五脏中肺也属金,因此中秋时节养生要注意调节自我情绪,不要过度“悲秋”,以免耗伤肺气,在精神调养上应顺应季节特点,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,保持情绪舒畅、平和,符合季节的收敛之气。 四、食饮有节、养阴润燥 中秋时节是个收获的季节,在这个假期里,要注意饮食适量,不能放纵食欲,大吃大喝。瓜果类食物大量上市,不能多吃,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,俗话说“秋瓜坏肚”。中秋时节,饮食上有“秋宜温”的主张,以适应由夏到秋,气温下降的这种变化。 中秋时节,气候偏干燥,人容易口干舌燥、嘴唇干裂出血,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清淡甘润的食物养肺润燥,生津止咳,比如多喝水,多吃如冬瓜、萝卜、西葫芦、茄子、绿叶菜、苹果、香蕉等蔬菜水果。需要注意的是,对于脾胃虚弱,易腹泻的人,不宜吃太多的水果,要根据个人体质选择。 五、秋补适宜、养肺为要 中医讲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,秋季也是进补的好时机。中秋时节,气温还比较高,相对比较干燥,进补应以“清”补为主。同时,要遵循“不虚不补”、因体质而补,不能乱补,必须补之有度,否则也会造成人体的阴阳失衡。秋季进补主要以养肾精、补肺气,以养阴润燥为主,从而强壮身体,预防疾病发生,为严冬积攒阳气做准备。